2013年中國經濟的前景如何?市場普遍持樂觀預期,認為今年中國經濟總體態勢將會比2012年要好一些,保持8%左右的增速基本沒問題。
比如: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1月26日在出席“2013冬季達沃斯年會”時表示,他同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關于中國2013年經濟增長的預測,即2013年中國的GDP增長率將達8%左右。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同日發布的中國經濟預測報告也指出,2013年我國經濟將溫和回升,GDP增速為8.4%左右,增速較2012年上升0.6個百分點。
回看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的2012年宏觀經濟數據,可以確信,中國經濟企穩回暖趨勢已經確立。而今年1月匯豐PMI初值向好,預示中國制造業開局不錯。匯豐銀行1月24日公布的數據顯示,1月匯豐PMI初值51.9,預期51.7,創下24個月以來最高水平。匯豐制造業PMI繼續回升意味著將于3月公布的1—2月工業增加值增速可能在2012年12月份10.4%的基礎上繼續回升。
不過,對中國經濟增長仍不宜盲目樂觀:從國內看,盡管中國經濟穩步復蘇,但隱性風險仍然存在,比如部分地方政府面臨的債務危機可能會提早到來;再如國企利潤大降增加經濟下滑風險。據統計,2012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5.3%,增幅較2011年大幅下滑(2011年為25.4%)。其中,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5.1%;私營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0%。從國際看,全球經濟增長依舊面臨明顯的下行風險,比如歐元區經濟復蘇可能再遇挫折、美國近期可能采取大幅度財政緊縮。此外,在全球流動性寬裕、國內經濟企穩的背景下,今年中國有可能面臨“熱錢”大量流入的壓力。
面對這種復雜的經濟形勢,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以及宏觀政策的焦點是什么?筆者認為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。
第一,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經濟在中長期內可以依靠的動力。如果說過去30年的工業化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生產能力,甚至在許多領域產能過剩,那么未來城鎮化的一大作用就是創造需求。不過,未來的城鎮化理應汲取以往的教訓,不能只追求“快”,更要追求“好”:以人為核心,體現集約、智能、綠色、低碳等特點。而未來的城鎮化要發揮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,重點應集中在中小型城鎮,這是未來增長的主要潛力所在。
第二,中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勢在必行,而改革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唯一出路。我們無論如何要避免“經濟增速下來了、結構卻沒調整”的最差局面。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轉型,將是在降低增速的背景下,推行一場以提高經濟效率為核心的改革。其內容既包括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,也包括增進技術創新,更重要的是市場制度的改革和建設。用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的話來說,這既需要政治勇氣和膽識,更需要智慧。
第三,房地產市場將維持穩中趨升格局。近日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玨林表示,為穩定國內房價預期,近期國內房地產市場的政策可概括為“三不變”,即房地產限購、限價和限貸都不會變。由此推論,今年放松房地產調控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但另一方面,限購政策實施以來,各地畢竟積累了許多剛性需求,尤其在北京、上海這樣的大城市,房地產需求依然旺盛。
第四,整頓地方融資平臺成為2013年的工作重點。當下,地方債務問題逐漸長期化,成為左右中國經濟運行的最大的不確定因素,并牽制著決策層對宏觀經濟走向的判斷及政策取舍。據銀監會統計,地方融資平臺對銀行的負債曾一度達到10.7萬億元。而據國內某大型評級機構初步測算,截至2012年年底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可能在12萬億元左右。無怪乎監管層會將“守住金融系統風險”列為2013年的工作重心。
|